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曹老 > 曹老纪念文集 > 正文

友情链接

曹老纪念文集

遗爱留人间
2019-04-03

 

李成忠

    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先生说过这样的话: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曹建猷教授就是这样一位大师,他为中国铁道电气化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建立了西南交通大学的电子信息学科,为西南交通大学的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奋斗了一生。

    在纪念曹建猷教授九十周年诞辰之际,作为跟随曹老师学习过的一名学生,谨将他生前工作和生活中感人至深的几件事情写下来,以表怀念之情。

赤子情怀

    “文化大革命”之后,学校百废待兴,人才出现断层,新兴学科急需发展。曹老师无暇抚平心灵的创伤,以六十多岁的高龄,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了西南交通大学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繁重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振兴中华的大潮中。

    作为一名学生,无从了解曹老师工作的全貌,但仅从我所知道的局部情况就可以体会到他为民族复兴而弹精竭虑的赤子之心。

    为了改变国家的落后状况,为了使西南交通大学在信息革命中占有自己的地位,学校在电机系恢复了计算机应用专业。曹老师直接组织、实施了该专业的建设,并亲自承担了大量的学科建设工作和教学任务。当时,计算机应用专业从教授到助教共12人,加上十年“文化大革命”,与国外隔绝,  与本专业的前沿差距很大。为了吸收世界先进科技,壮大自已,学校先后从这12位教师中派出4人分别去美国、德国(当时西德部分)和加拿大进修。这样,剩下的几位教师要承担的工作任务就更重了。

    曹老师始终坚守着国内阵地,带领这几位教师,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既要承担本科生的教学,又要为壮大师资队伍努力培养研究生。当时计算机应用专业的研究生招生数在全校是最多的(例如,1979年全校招收研究生14人,计算机应用专业就占7人) 。

    曹老师制订了先进的研究生教学计划,从国外引进当时最新的原版教材供我们学习。他还直接用英文原版教材为我  们开了两门课。一门是“离散数学”,所用教材是1977年版的,由 D.F.STANAT和 D.F.MCALLISTER著的《DISCRETE MATHEMATICS IN COMPUTER SCIENCE》;第二门课是“算法设计”,所用教材是1976年版的,由A.V.AHO, J.E.HOPCRFT和J.D.ULLMAN所著《THE DESIGN AND ANALYSIS OF COMPUTER ALGORITHMS》。曹老师为我们开出这两门课,是经受了巨大挑战的,因为他也是第一次接触这些内容。他一边学习一边备课,一边给我们讲授,其情其景,至今历历在目。看到下面的事实,就可以进一步认识到曹老师当年的远见卓识和辛劳:电子科技大学在1982  年第一次开出“算法设计”时,就借用了当年我学习这门课程时的作业本作参考。

    在曹老师和其他老教师的辛勤浇灌下,在随后加盟的年轻教师的努力下,计算机应用专业成长壮大起来了,并与自动化专业一起发展成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正在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为西南交通大学的发展作出越来越大的贡献。这是可以告慰曹老师的。

爱护和培养人才,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人才是一切工作的根本。为此,曹老师甘冒风险,克服各种阻力,为优秀人才的成长耗尽了心血。

   曹老师曾经动情地向我讲述过他发现和培养靳蕃老师的经过。曹老师很早就发现靳蕃老师是优秀人才。在20世纪70年代末刚打开国门时,有关部门不放心,不敢派遣靳蕃老师去西德(东德西德已统一为德国)进修。这时,曹老师不畏风险,为靳蕃老师担保,才使靳蕃老师得以成行。从那以后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曹老师的担保是多么的可贵。靳蕃老师已经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专家,为国家为学校贡献着聪明才智,为国家为学校增添了光彩。

    曹老师在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方面更是卓有远见。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他决定计算机应用专业不考试特定的专业课,只考试专业基础课。这就为大量非计算机专业的优秀人才打开了进一步深造的大门。曹老师认为,只要数学好就有发展后劲,即使没有学过计算机的专业课,他们也能跟上来,  也能成才。为此,他顶住了社会上很大的压力,使这种政策形成传统,在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前身)一直坚持到20世纪90年代末才有所改变。后来的实践证明,曹老师的这个决断非常英明。因为正是这种政策使西南交通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为非计算机专业的大量优秀学生提供了成才的机会,其中很多人已经成为社会的栋梁。这些也是可以告慰曹老师的。

敬业精神

    曹老师已六十多岁的高龄,身心俱疲,要把计算机应用专业恢复起来并建设好,需要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其奉献和敬业的精神,不是一般的言辞所能表达的。   

    记得曹老师在给我们开“算法设计”课程时,有一次我在教材第134页上看到有关 an important" bookkeeping"trick的内容,怎么也理解不了。刚好曹老师到宿舍来了解我们的学习情况,我就问起这个问题,他想了一会儿,告诉我要回去考虑一下再给我解答。一个多小时后,他气喘吁吁地拿着一张写满解答的活页纸又来了,我当时既感动又惭愧。当时我住在峨眉校区点式楼5层,下楼后再下158步台阶才能到主干道,再上至少100步台阶才能到曹老师住的路北3号楼。在短短一个多小时之内,他一趟去一趟回,还要查资料、分析思考和解答。这对于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体现出多么崇高的奉献精神和敬业精神!表现出对学生多么无私的爱!自此以后,我暗暗要求自己更加刻苦地学习,一定不要再给老师添麻烦,要像他一样对待工作和学生。

    20多年来,曹老师的这种敬业精神始终在鞭策和激励着我,使我不敢稍有懈怠,坚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爱护学生、诚实做人、报效祖国。

遗爱留人间

    曹老师为人一世,仿佛是为众人而生,为中华民族而活,他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亲爱的祖国和人民。当他驾鹤飞升而去的时候,他的骨灰撒在了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线最高的一段上,只有阵阵清风缕缕云霞为我们陪伴着他那高尚的灵魂。每当我乘坐舒适快捷的列车翻越秦岭时,那柔和的轮轨敲击声就像是曹老师亲切的话语和教诲。

    我们可以告慰曹老师的是,他艰难建立的西南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学科已经发展壮大,他深深爱着的祖国越来越强大,他挚爱的中国人民将有幸福的明天,中国的和平崛起一定能实现。

                       写于2007年9月

 

作者简介

    李成忠:1964-1970年在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半导体器件专业学习,1970-1978年分别在四川省一些地方的电信局和广播站任技术员,1979-1981年在西南交大电机系计算机专业学习,1981年后在西南交通大学任教,教授。现为铁道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