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曹老 > 曹老纪念文集 > 正文

友情链接

曹老纪念文集

忆宗师觅感悟 举旗帜谋发展
2019-04-01

李群湛

题记:

九十年前,一位开创和发展我国铁道电气化事业的院士诞生在湖南长沙;

十年前,这位殚精竭虑、一生为祖国为事业为学生多躬尽瘁的老人与世长辞;

十年间,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披肝沥胆,驰骋不息

                   ----谨以此文纪念恩师曹建猷教授诞辰九十周年

 

他,自幼向学,立志报效祖国;

他,四海为家,由长沙而上海经西南远赴大洋彼岸求学;

他,失志不渝,怀着拳拳报国之心放弃优厚的待遇学成归国;

他,高瞻远嘱,率先创建了中国的铁道牵引电气化与自动化学科;
他,甘为人梯,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栋梁。

他,就是我的授业恩师,中国铁道电气化事业的奠基人一一曹建猷先生。先生于我,亦师亦友,  回想与他生前交往,往事鲜活,历历在目,而那些点滴小事,无不闪烁着智慧之光,令我永生难忘。
    先生为人刚毅、果断,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的魄力。当年我国铁道电气化事业尚未起步,国外技术已趋成熟,他意识到发展铁道电气化已成燃眉之急,于是毅然放弃自己在美国求学时主攻的加速器方向,投入到我同的电气化铁路建设中去。在当时全面“学习苏联老大哥”直流供电制之日,先生倡导、论证、建立的工频交流供电制使我国铁道电气化发展伊始就立足于世界先进水平,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时至今日,放眼海内外,货运重载化如火如荼,客运高速化方兴未艾,中国的电气化铁路发展亦如日中天,该供电制式的科学、先进性不言自明。真可谓:“一言之辨,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不烂,胜于百万之师。”
   “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先生深知,从零开始的中国铁道电气化事业,培养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至关重要,因此他在推进学科发展方面不遗余力。1952年,时任唐山铁道学院电机系主任的他,开始着手创办这方面的学科,始称“电气运输”学科,当时我国并无电气化铁路,亦无前人涉足此专业,师资、设备等条件均十分匮乏,先生筚路蓝缕,沐雨栉风,以身作则,教学相长,1956年培养出的第一届毕业生对建设我国第一条电化铁路贡献巨大,成为我国电气化的开路先锋官; 1959年,更好地适应电气化发展的需要,“电气运输”在高年级分两个专门化,继而分为“电力机车”及“电力铁道供电”专业,至此,我国铁道电气化的教育模式正式形成,开始系统地为国家培养大量的工程技术骨干和专家;“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先生主持将“电力机车”和“电力铁道供电”分别改名为“牵引传动与自动化”和“铁道电气化”,为更高层次的“铁道牵引电气化与自动化”学科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1981年,先生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兼铁路、公路、水运组组长,后任顾问,在他的指导和推动下,“铁道牵引电气化与自动化”顺利地成为第一批国家重点学科; 1998年,适逢学科调整,经长期积淀,交大在原来3个重点学科的基础上,摇身一变,拥有6个国家重点学科,“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亦在其中,继续为国家尤其是铁道电气化的发展培养一批批后起之....沧海桑田,几经变迁,忆往昔“峥嵘岁月”,观今日中国欣欣向荣之铁路,方体会出先生当年的远见卓识。
   “名师出高徒”,先生笃信老师和学生为立校之本,作为系主任、副校长,他对中青年教师的关心几近无微不至,教学质量作为办好学校的重中之重。一次,有位教师上课迟到,匆赶往教室,途中遇见先生,先生问“上次是否也是你迟到?”答曰“是。”当即取消其讲课资格,先生对教学的重视可见一斑。每每有教师开设新课,先生必会来自检查,遇有瑕疵,帮其改进,直至满意为止。对青年教师,他要求甚严,常以老交大严谨治学事例教导大家。对待人才,先生大度无私,开诚布公,从不藏门户之见,对学术上新的思想和见解,他总是热情地给予指导和鼓励,并鼎力相助,创造条件,使其尽快成长;看到年轻教师的成就,他总是如获珍宝,喜形于色。当时学校尚在峨眉,他常组织青年教师座谈,鼓励大家各抒已见,畅所欲言,我曾提出“个别课程以产品命名”的问题,先生非常重视,指出“照搬苏联办学模式”之弊端,并倡导改革专业课程设置、大力培养青年教师力量。犹记1986年,先生嘱咐我准备开设“电力系统可靠性原理”课程相关事宜,期间,时常给予指导,不厌其烦,并鼓励我勇于怀疑,大胆创新。开讲之前,检查讲义,发现所备之资料,不仅博采众长,更不乏新颖独到之见解,其中对学术权威之挑战,有理有据,入木三分,先生欣慰之色,溢于言表,当时情景,至今难忘。先生的肯定和赞许,支撑我在学术路上常有崭获,从白手起家准备教案,到1995年“系统可靠性原理”内部参考书投入使用,再到今日几部专著相继问世,历时二十余载,磨“剑”之苦,自不必言,但回想先生对青年教师之关爱有加,循循诱导,几近无微不至,实令我辈受益终身。先生亦非常重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他常说,教学是基础,科研为保障,二者不分家,并长期奋战于教学科研工作第一线,以言行为楷模,告诫大家不可厚此薄彼。正是先生之深谋远虑,该专业学术梯队合理,人才辈出,后劲十足,产学研协调发展,历来为交大乃至国家的拳头学科。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先生用人,唯贤任之。十年浩劫,学校连续11年无新生源,师资匮乏,1987年,他率先推荐电机系一名副教授晋升为教授,石破惊天,其他系也纷纷效仿,至此,学校才出现了新中国成立后培养的大学毕业生教授。当时,未考虑青年教师的高级职称,先生当即向学校提议此事,为青年教师争取到了补评机会,结果评出6人,年轻者不足30岁,年长者亦不满40岁,作为年轻者,我有幸忝列其中,倍感振奋。“不拘一格降人才”,先生此举使广大教师,尤其中青年教师备受鼓舞,自此,人人奋发,力争上游,调动了学院不断发展的“源头活水”,助推电气化学科在前进路上硕果累累。

先生虽居院士之尊,但却平易近人,尤喜与学生交流,对学生总是有求必应。《电气人》创刊时,我曾提议刊头请学科鼻祖泼墨点笔,并自告奋勇去先生家相叙,提出此议,或许当时我为“官”, 先生不屑,抑或我未把情理表明,结果“文房四宝”一宝未动,无功而返,思绪万千,基于经历“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忆及先生为研究生授课时,常讲“我上研究生课都说不好,但大学生很喜欢,因为,我上科生课讲得细,你们不同,要独立思考,且勿问疑”。后想起,他对不同层面的学生皆关怀备至。于是,茅塞顿开,让优秀学生秉面先生,果获如椽之笔。

先生胸襟宽广,坦然豁达,有“泰山崩于前而不改色”之气魄。“文化大革命”风暴卷入学校,先生正在铁道兵某师带领学生进行现场实践,一封电报催他回校。返校后,夫人突然辞世、满墙的大字报、还未坐定就被戴上的高帽、抄家和随时的揪斗,连串打击,如晴天霹雳,但先生没有向命运低头,逆境中,他挺直腰板,泰然处之,不能继续研究学问,先生与一群青年教师同吃同住,相处融洽,作为德高望重的教授,他在劳动中成为广大年轻人的良师益友。生活之余,先生自得其乐,喜欢桥牌、象棋、足球的他在牛棚中以毛笔撰写了《桥牌攻略》、《足球战法》等心得。动乱过后数年,述及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先生常戏称“感谢那段时间的‘改造’,它至少带给我两样东西:劳动观念和群众意识”,继而以笑置之,其大度着实令人佩服。

每每忆及先生,深深感激,存于心田,没齿难忘。当年峨眉校区条件艰苦,毕业生均不愿留校,依稀记得,先生手执成绩单,亲自点将,我排第一,自不能幸免,心中不忿,所谓“初生牛犊不畏虎”,莽撞地敲开了先生的家门。先生以其幽默容智,以柔克刚,轻松化解我所有质问,让我不得不留下任教。数年之后,回忆往事,不能不感激先生的智慧和宽广胸怀,包容我的莽撞和无礼,盖今日我所取得之成就,皆在先生当日预料之中。不禁感慨,但凡大师,皆有一双法眼,能洞察秋毫,预知未来。

先生为祖国、为学校、为事业奋斗一生,鲜有闲暇顾及自身。病重期间,他依然坦然,不积极配合治疗,有人劝说,却只是摇头:“我很清楚自己的病,就不要再浪费人力物力了。”即使在病床上,先生还是一如既往地关注着学院的发展,关心着教学科研的成果,关爱着学生的成长,那颗智慧的心时时刻刻与学院的发展休戚相关......

先生的一生,足迹踏遍大江南北, 绘制出一个完整的圆。前半生,从长沙到上海,从上海到昆明,再从昆明到麻省理工,先生锲而不舍,追求真知;后半生,从麻省理工到唐山,从唐山到峨眉,再从峨眉到成都,先生追随西南交大,将毕生精力都献给了我国铁道电气化事业。

今天,我们怀着沉痛、复杂的心情纪念先生诞辰九十周年,最好的纪念是化悲痛为力量,出人才、出成果,以告慰先生在天之灵。先生遽然离世,但精神不朽,事业永在。我们课题组继承遗志,高举旗帜,十余年来,形成了电力系统分析、牵引供电理论、电能质量与控制等稳定的研究方向,完成了40余项科研课题,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撰写和出版著作教材8部,培养毕业与在读博士与硕士研究生近百名。尤为可喜的是,在多年潜心研究之基础上,提出了“同相供电”思想,得到了铁道部重大课题和科技部支撑计划(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纲要)的立项支持,经费近5000万元。项目的完成将实现电能质量的提升和电气化铁路无分相化。困扰高速与重载电气化铁路的难题将得到完美化解。这应使先生含笑九泉。先生的一生,是一本厚厚的书,是一卷长长的画,令我领悟一生,受用一生,细细品来,其中智慧熠熠生辉,值得后人细细研读、品味:先生品德,更令吾等敬仰,并时刻激励后辈在哪怕充满荆棘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作者简介

李群湛: 1982 年1月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电机系,1985 年获该系工学硕士学位,后获工学博士学位。1996年9月至2006年1月任电气工程学院院长。现为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投、博士生导师,铁道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要研究方向:电力系统分析,牵引供电理论,电能质量与控制技术,系统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