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曹老 > 曹老纪念文集 > 正文

友情链接

曹老纪念文集

曹建猷教授是我们实验室最早的创建人
2019-04-01

沈志云

我校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1988年申报,1989年开始建设,1993年初步建成,1995年通过国家验收。2003、2008年,连续两次被评为国家优秀实验室,取得多项重大成果,为我国铁路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目前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任务,即将成为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的核心。之所以能取得这些成就,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始建之初就确定了正确的目标、任务和发展战略。这一功劳应当归属于实验室最早的创建人曹建猷教授。

1988年初,学校接到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任务,校领导决定由机械系、电机系两系联合申报,由当时主持科研的副校长,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曹建猷教授负责组织。两系共提出18个研究方向,都要求列入。我刚从欧洲讲学归来,提出建设时速400公里机车车辆滚动振动试验台的方案,得到曹副校长的充分肯定。最后在成都召开的会议上,他否定了所有已提出的方案,主张集中到我提出的这个试验台上面来。他说:“国家投资有限,什么都建,什么也建不成。发展高速铁路是世界的趋势,建设机车车辆整车滚动振动试验台是发展高速铁路的关键设备。国外只有德国慕尼黑有这样的台子。我们瞄准它,建成超过它的设备,就有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我国自主研发高速列车掌握最有力的手段”。曹副校长还就如何申报提出具体意见。他说,要以已经打出去的两个拳头,即孙翔教授的重载和钱清泉教授的远动,来保一个基础,即车辆系统动力学的研究。他还亲自为实验室取了一个简明的名字:牵引动力。可以说,实验室的大方向和建设的大政方针,都是曹教授亲自定下来的。

当时全国只有50个名额,而申报项目就有180多个。曹副校长觉得我刚从国外回来,对各国发展高速铁路的情况比较熟悉,便于说明申报理由,决定由我去答辩。但当时我是应用力学研究所所长,属于基础课部,不属于负责申报的两个系,所以,两个系都不同意。经办单位研究生部的方国泰同志觉得很为难,去请示曹副校长。曹副校长问他:“我自己去答辩,他们同意不?”,方国泰说,那当然没有问题。曹副校长于是说“那我委托沈志云代表我去答辩”。他还亲自写了一份委托书,由方国泰同志交给我,并派钱清泉教授和方国泰两位同志和我一同去北京,共同回答评审专家的问题。为了确有把握,他还亲自组织了4次试讲,设想了所有可能提出的问题。结果,专家评审的总平均分排第27名,进入前50名而被录取。从此,我校成为铁路部门唯一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大学,这种状态一直持续了17年。

根据曹副校长的意见,由我任主任,钱清泉教授任副主任。我感到压力很大,对他说:”试验台这么大,搞得成作用很大,搞不好,就是一堆废铁。他说:”你们责任重大,如果做不成,造成这么大的浪费,那就是死罪。你们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在工作。只要有这种意识,就一定能做好。”在他领导和鼓励下,通过大家的努力,终于建成了符合国家要求的重点实验室,1995年,通过了国家验收。我到曹教授家里,向他汇报这个喜讯,并请他到实验室去察看。他欣然同意,而且马上就要去。我说:”有两个办法:一是请校办派汽车送去,二是坐我的三轮车去。”他说:“当然是坐你的车嘛”!我那辆三轮车很破旧,就停在楼下。他一点都不嫌弃,非常高兴地由我拉着他,把实验室看得仔仔细细,做了许多中肯的指示。回来经过图书馆时,遇到电教的同志,拍下了那张有历史意义的照片。

教授为人公允正直,对工作十分负责任,一切从大局出发。他多年担任电机系主任,但作为副校长,却把这个十分可贵的发展机遇给了基本上是机械性质的学科,而且全力以赴去推进。这种不徇私情的领导作风,这种高度负责的工作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

 

写于2009年10月

 

Ø  作者简介:

沈志云:湖南长沙人。机车车辆专家、博士生导师。1991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4 年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52 年毕业于唐山铁道学院机械系。1961 年获前苏联列宁格勒铁道学院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1983 年发表了非线性轮轨蠕滑力计算理论,被誉为“沈氏理论”,在国际上广泛引用:在轮轨动力学、曲线通过理论、蛇行运动稳定性和随机响应等方面取得系列成果;研制成功迫导向货车转向架, 达到了接近无轮缘磨损的程度,为中国数十万辆货车更新换代开辟了 新途径:1988年以来筹建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成能模拟400km/h高速列车运行的机车车辆整车滚动振动试验台,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